# OPENHCI 2021
MOBIUS
「在迭代中創造新生。」
莫比烏斯帶,是只有一個面與一條邊的立體圖形。無論從何處開始,都能夠持續不斷地前進,因此有著生生不息、無限循環的概念。然而,每一次的迭代,都意味著衰亡與新生。乘載著過往的經驗,我們疊加創新,持續往未來推進。
迭代設計時,常會參考過往的經驗,一次又一次修正,慢慢演化出嶄新的做法。時代洪流捲起,卻也有許多事物逐漸被沖淡,甚而那些未能踏上浪尖的事物,只能被遺忘。創新是突破困境不可或缺的要素,如何才能在浪潮中守護經典?如何重新賦予舊事物價值?
# INTRO & GOALS
What is HCI?"
Human-Computer Interaction(HCI)為近年來相當活躍的跨領域學門。相較於其他專門領域, HCI 學門獨特的複合特性,使得其創造過程需要高度的跨領域合作。研究的著眼點不但訴求技術、 更試圖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去探討,以創造更佳的使用者經驗。
History of OpenHCI
OpenHCI'21 是第十一屆由學生自治籌備的人機互動工作坊,旨在推廣人機互動學門與跨領域合作。 在五天的工作坊期間,來自不同領域的學員會經歷一系列講座與課後實作演練,深入完整 HCI 設計流程, 透過合作溝通以實踐構想,將無盡的創意展現給世界!
Goals
本活動希望能夠以推廣 HCI 為主要宗旨,招收工程、設計及跨領域背景的學生, 共同學習並進行跨領域的合作,探索人類生活空間中與周遭環境、物件或工具的互動模式。 為期五天的工作坊,期盼參與者能以此概念體察其日常經驗裡的互動缺口或議題, 實際動手解決問題或創造出新的意義,進而尋思更和諧的人機互動遠景。
# PROGRAM
7 18
Day 0
前置工作坊
08:30 - 08:50
學員報到
08:50 - 09:10
各組相見歡
09:10 - 09:20
開場、總召致詞
09:20 - 09:50
Ice Breaking
09:50 - 10:05
Arduino 簡介
10:15 - 10:55
Processing
11:10 - 11:50
Spark AR
11:50 - 12:55
午餐時間
13:00 - 14:00
Arduino 晶片授課
14:00 - 15:00
分流授課:進階Arduino / Spark AR / Processing
15:15 - 15:30
Design Thinking Intro
15:30 - 16:00
Empathize
16:10 - 16:40
學員討論:主題發想
16:55 - 17:25
學員討論:主題收斂
17:25 - 18:20
晚餐時間
18:25 - 18:55
Define
19:00 - 19:30
Case Study
19:30 - 21:00
學員討論:擬訂執行計畫 & Debrief
8 19
Day 1
發想與共創
08:30 - 08:50
學員報到
08:50 - 09:00
總召小開場
09:00 - 09:30
開場及開幕致詞
09:30 - 10:30
演講 I - 林蕙如
10:30 - 10:50
中場休息
10:50 - 12:20
演講 II - 梁容輝
12:20 - 13:30
午餐時間
13:30 - 15:00
演講 III - 陳威帆
15:00 - 15:20
中場休息
15:20 - 16:00
AWS 技術分享
16:00 - 16:30
創意發想
16:30 - 17:30
學員討論
17:30 - 18:30
晚餐時間
18:30 - 21:00
學員討論:創意發想
8 20
Day 2
重構與精煉
08:30 - 09:00
學員報到
09:00 - 10:30
演講 IV - 洪燕茹
10:30 - 10:50
中場休息
10:50 - 11:50
演講 V - 宋恆
11:50 - 13:00
午餐時間
13:00 - 14:00
學員討論
14:00 - 15:20
提案準備
15:20 - 15:40
休息時間
15:40 - 17:30
期中提案
17:30 - 18:30
晚餐時間
18:30 - 21:00
學員討論:創意發想
8 21
Day 3
迭代與實作
08:30 - 09:00
學員報到
09:00 - 10:00
原型與測試規劃
10:00 - 10:20
中場休息
10:20 - 11:50
顧問諮詢與交流
11:50 - 13:00
午餐時間
13:00 - 14:30
學員討論
14:30 - 15:00
Coffee Break
15:00 - 17:30
設計實作
17:50 - 18:30
晚餐時間
18:30 - 23:30
學員討論:數位製造與互動原型製作
8 22
Day 4
發表與展覽
08:30 - 09:00
學員報到
09:00 - 10:00
設計實作
10:00 - 10:20
中場休息
10:20 - 11:50
互動會場佈置
11:50 - 13:00
午餐時間
13:00 - 15:30
期末講評
15:30 - 17:30
互動成果展示
17:30 - 18:30
頒獎 & 閉幕式
# KEYNOTE SPEAKER
< 林蕙如 >
悠識數位 研究總監
< 規劃到轉化,如何進行使用者研究 >
使用者研究怎麼進行,該考量的事情有哪些?這一個小時我們將濃縮幾年的經驗,跟各位聊聊研究在實際上執行的各種狀況以及眉眉角角,從擬定計畫,定義族群,到研究執行,收斂報告,讓大家一窺使用者研究的起承轉合。
< 梁容輝 >
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副教授
< 我相信但是沒感覺: 纏結人機互動設計之經驗轉向 >
人機互動設計經歷了三大派典後,湧現的推測設計、設計虛構、論述設計被稱為纏結的人機互動派典(entanglement HCI),結合行動者網絡理論(ANT)、物件導向本體論(OOO)、後現象學、與能動實在論(agential realism)。然而,人的經驗如何在纏結學派中找到定位?停止懷疑 (suspension of disbelief)是否足以創造親身經驗 (felt experience)?從現象學的存在於世界(being-in-the-world)如何朝向存在於可能世界(being-in-the-possible-world)?相信等於經驗嗎?
< 陳威帆 >
Fourdesire 創辦人兼製作人
< 演講主題:玩心設計工具箱 >
「好用還不夠,好玩才是真理!」在眾多的互動設計形式中,「玩」是最容易讓人印象深刻的一種互動方式。只有出於「玩心」所產生的行為、製造的產品、付出的服務,才會令人愛不釋手,不因時間而減損其價值。透過設計出《植物保姆》、《Walkr》、《記事探險》和《記帳城市》與其他眾多專案的過程,逐步整理出許多有趣的設計工具,組成充滿魔力的「玩心設計工具箱」。 在這場演講中,陳威帆將與大家分享他的「工具箱」內的各種有趣設計工具,以及如何將它們應用於現實。
< 洪燕茹 >
5%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 共同發起人
< 創新社會設計概念全面展開 >
一個好的社會設計,不只要能夠洞察使用者需求及痛點,同理之後的「解方」如何夠有創意夠亮眼、夠具體可行才是關鍵。我們常發現在創新設計提案中存在缺乏洞見、缺乏價值訴說及缺乏可行性等問題,這次的短講工作坊,會藉由講師過往在帶領國際型、高度複雜的社會設計共創與落地經驗,來幫助各位看見何謂一個Great idea?有哪些挑選點子時的參考標準?以及想出idea之後如何全面展開概念細節以至於大家能想像亮點使用情境?本堂分享,將會有許多機會和小組討論時間來打磨你們初步的點子解方,建議團隊在進入本堂課前,先完成至少一輪的Brainstorming帶著滿滿的點子過來吧!
< 宋恆 >
如牧創新有限公司 總監
< 互動科技創意應用 >
主題分享中從日常洞察到探討需求解決,互動科技在創意上是如何奔放地超展開?從實際互動應用案例中,解析透過創造新的感知經驗,以實踐超乎常態的狂想攻略
# OPENHCI X TAICHI
TAICHI'21【共存溫度 CO-EXIST˚C】
延燒了一年多的 COVID-19,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產生巨大的改變,面對面交流變得不再容易,在未來的後疫情時代,「遠距互動」已成為熱門關鍵字。在藉由科技聯繫彼此的當下,我們該如何透過螢幕來真實的感受對方溫度呢?
本次會議主題為「共存溫度 CO-EXIST˚C」,意旨人機共存的溫度,在後疫情時代下,我們重構互動模式、創造與科技並存的適切溫度,將會是 HCI 發展的重要里程碑。本次大會歡迎國內外科技 ( Technology )、設計 ( Design )、人文與社會科學 ( People ) 等相關領域研究者分享研究成果、擴大交流與研討,以發揮人機互動多元、持續且深遠的影響力與願景。
OpenHCI 與 TAICHI 合作
你想要讓自己的作品在台灣人機互動年度盛會 TAICHI 被看見嗎? TAICHI 是台灣人機互動研究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研討會,由台灣人機互動學會所舉辦的年度會議, 為國內跨領域人機互動學者與社群,提供一個意見交換以及成果交流的年度盛會。
OpenHCI 工作坊結束之後,OpenHCI 將推薦一些組別之成果作品至 TAICHI 年會展示, 除了學員能夠於會議中發表自己的作品、增加曝光度外,也有機會跟眾多國內外 HCI、UXD 專家交流, 不管是向學界、業界前輩取經,或是互相分享經驗,相信對學員的未來求學或工作都有相當大的幫助。
除此之外,參展隊伍所有成員都可以免註冊費參加 TAICHI 會議期間各場次活動喔!這麼難得的機會,只有 OpenHCI 學員才有呢!
# ORGANIZERS
# CO-ORGANIZERS
# SPONSORS